国家开放大学宪法学教学大纲说明

网课

第一部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为了执行教学计划,科学地组织教材编写,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指导学员自学,特制定

本大纲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宪法学》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宪法学》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人的宪法

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

掌握宪法理论及其法律地位,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

要性的认识,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结构

《宪法学》的基本内容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 宪法理论和历史部分 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对“什么是宪法”的回答这个中心,

介绍必要的宪法基本理论;在介绍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时,把重点放在介绍中国宪法的历

史发展上,提高学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2) 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这是本课程的主体部分。划分章节时,大体上以现行宪法

条文顺序为依据,结合问题的性质,分章介绍。

本课程应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全日制高校法律专业课程有区别。为此,宪法学课程

的教学必须按照“以介绍中国现行宪法为主”的总要求来组织教学。

《宪法学》课程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国家性质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第五章 选举制度

第六章 国家结构形式

第七章 经济制度和文明建设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九章 国家机构

第十章 国家标志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 宪法学是一门带有基本理论课性质的法律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宪法学课程的开设

时间应在政治理论课和法学基础理论课之后,法律专业课之前。

2、 以宪法这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课程,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许多重

大问题,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文化教育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党制

度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主形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实际问题,又是理论问

题。这就要求宪法学教师既了解实际、了解国情,又要有比较广泛和扎实理论基础。

3、 在宪法学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与相邻课程重复,特别要避免简单重复。为了解决课

程内容重复问题,需要紧扣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对每一问题要从宪法的角度进行阐述,避

免离开宪法,作一般性的理论上的发挥,如经济制度部分易同政治经济学重复,要限定在宪

法总纲中有关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介绍,不作过多发挥;又如政党制度部分容同政治学重复,

要紧紧围绕党对政权的领导、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以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加以论述,不要

泛读各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状。

四、学时安排

宪法学课程为学期课,课内学时 72,4 学分。

宪法学课程采取重点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所采用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

和网络课程。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着重掌握宪法的概念。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主要表现。宪法的

阶级实质。掌握宪法与民主制度的关系。着重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掌握宪法的监督实施。

宪法的分类、作用。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明确宪法的要领宪法同普通法律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在法律

方面的特有属性、主要特征。表现在: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宪法制

定、修改程序的严格性;宪法的解释和监督实施的特殊性。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影响宪法内

容的重要因素。

宪法与民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内容来说,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宪法依据成文不成文、制定方式、实施等方面可以有不同划分。

第三节 宪法规范

宪法规范的涵义及其特点,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

第四节 宪法的作用

宪法作用的表现;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宪法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宪法在依法治国中

的作用;宪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等。

第五节 宪法的监督实施

明确宪法监督实施的概念,我国现行宪法对保障宪法实施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宪法奖惩、发展的概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宪法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 1982 年宪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在 17、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才出现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

物,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掌握中国历史上清朝开始的宪政运动和制宪活动,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制宪活动。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的发展。

《共同纲领》。1945 年宪法。1975 年宪法。1978 年宪法的地位、特点。

第四节 1982 年宪法

1982 年宪法的指导思想、地位、特点及宪法修正案对该宪法的发展。

第三章 国家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国家性质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特点。掌握政党制度概念及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着重掌握爱国统一战线。

第一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概念、作用。正确认识我国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阶级

关系的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概念、特点。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

规定。

明确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保

证。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

我国现行宪法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

形式。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确理解政党制度及其作用,我国各民主党派。明确宪法规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与国家性质的关系;了解各国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情

况。着重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政体和国体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世界各国采取的主要的政权组

织形式概况。

第二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念及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

原则和组织形式。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适宜的政治制度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必须从法律监督、组织发展

等多方面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第五章 选举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着重掌握选举的民主

原则。掌握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述

明确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选举者与被选

举者关系,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

第二节 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

明确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1953 年选举法,1979 年选举法及其以后数次修正选举法的

主要内容。

第三节 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我国宪法、组织法、选举法所确认的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四项基本原则。

第四节 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我国法律所规定的选举的组织和程序,当选与罢免。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保障选

民的民主权利。

第六章 国家结构形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及分类和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了解我国

的行政区划,着重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掌握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自治机关及自治权。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着重掌握特别行政区的概念、性质、法律地位,掌握

特别行政区自治权及其与中央的关系及居民的主要权利、义务。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明确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单一制、复合制等形式的划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

式的划分。正确认识我国为什么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第二节 我国的行政区划

明确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及有关宪法规定。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正确理解民族自治制度是在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中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和党的

基本政策,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及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认

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节 特别行政制度

着重掌握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正确理解关于“一国二制”的基本理论。明确特别行政区的

政治法律地位、制度、性质、自治权及其与中央的关系。居民的概念及主要权利、义务。

第五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掌握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了解它们的任务和作用,掌握村民委员会和居民

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选举产生的办法,重点掌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经济制度和文明建设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经济制度的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及阶段

的理论,以及宪法修正和规定。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公民个人财产权和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第一节 我国的经济制度

明确经济制度的概念及其与国家制度的关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

的基础,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从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宪法修正案的规定。明确社

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节 国家根本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

正确理解宪法修正案关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着重理解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提高劳

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以发展生产的方针。

第三节 公民的个人财产权

正确认识我国的个人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是我国社会主义财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保护我国公民个人财产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在宪法中的地位,即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和社会主义国家。它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

第五节 保护环境和控制人中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正确认识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规定在宪法

中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公民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公民国籍的原则,我国公民基本权

利和义务的特点。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明确公民的概念。我国国籍法确定公民国籍的原则。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人权与公民权的含义及我国人民权利自由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正确理解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

建议、申诉、控告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婚姻、家庭、特定主体权利保护等

各项权利。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正确理解宪法除同权利规定在一起以外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遵守宪法和法

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

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义务。

第四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正确理解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公民权利的现实性、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公

民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的特点。

第九章 国家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国家机构的概念及组织活动原则,着重掌握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

职权、作用,掌握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地位、职权、作用、领导体制、首长任期,各国家机关关系,了解地方国家机关的地位、职

权。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掌握国家机构的概念、特征及国家机构的历史发展。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及其与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军

事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相互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职权、组成、作用、

任期,我国宪法对人大改革精神的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以及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任务。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明确国家主席的地位、产生和任期及其职权和特点。

第四节 国务院

明确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及职权和机构设

置。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明确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领导制度。

第六节 地方国家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地位、任期、领导体制、职权、作

用。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会的性质地位、职权。

第七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明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领导体制、职权、组织活动原则及

其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第八节 监察委员会

第十章 国家标志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宪法、国旗法、国徽法对国旗、国徽的规定。了解国歌、首都的有关规定及意义。

第一节 国旗

我国宪法、国旗法关于国旗的规定及其意义。

第二节 国徽

我国宪法、国徽法关于国徽的规定及意义。

第三节 国歌 首都

我国关于国歌、首都的规定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