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任务

网课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4次形考任务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总分:

【考核任务形式】学习演练(一)

【题型】不定项选择题、简单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6 分)

1. 特定教育阶段入学不论年龄大小的学生人数,对应于该特定年龄组人口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被称为( )。

A. 入学率 B.净入学率 C.毛入学率 D.升学率

2.1996 年,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学会生存”四种本领。

A.体验 B.理解 C. 发展 D. 共处

3.我国学者冯文全将基础教育改革定义为:“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识地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祛除基础教育活动中()的部分,制定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

A.陈旧 B.特定 C.不合理 D.有效

4. 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对未来课程发展新导向所提出的建议。

A. 由教向学转化

B. 由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向界定严格的学科结构转化

C. 由知识获得向知识和能力构建转化

D. 由必修的学习过程向广泛的选修课转化

5. 芬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教学”,是指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的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

A.分层 B.个性化现象教学 C.启发式 D. 非指导性

6.《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在中小学课程规划上,推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新增加了以下课程:(),使国家界定的核心课程在数量上增至 8 门。

A.公民和政府 B.自然科学 C.经济 D.艺术

7. 200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 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出了认识教育质量的基本框架,把影响教学核心过程的要素归纳为:学习者的特点、()、教与学、背景、结果 5 个方面。

A.课程 B.教材 C.提供的便利 D. 教师

8.英国于 1993 年首次制定了《学校督导手册》,其中的“学校督导框架”明确指出,学校督导评价的内容为:( )。

A.学校的教育质量 B.学校对所拨教育经费资源的管理是否有效

C.学校所达到的教育标准 D.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

9.简述意大利课程改革的特点。

10. 简述“在线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11. 简述“动手做”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12. 简述形成性评估的意义和构成要素。

13. 简述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PISA)的基本方法。

三、论述题 (每题 12 分,共 24 分)

14.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15.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个性化教学是如何认识的。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 20 分)

【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结合实际,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不少于 300 字。

16.芬兰新一轮教育改革:着眼未来国民素质和能力

【案例简介】

尽管芬兰拥有运行良好、组织完善、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近年来,芬兰教育工作者却一直在思考着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课题:怎样才能使国民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和能力?经过长达4年的酝酿讨论,从2016 年秋季开始,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各地中小学也都加入这场新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

(1)重点加强人文学科。从2016年新学年开始,芬兰的中小学课程总共开设222门,内容涉及芬兰语和芬兰文学、瑞典语和瑞典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健康、音乐、艺术、外语、家政、环境学、社会学、公民教育、手工制作、宗教和伦理等各个领域,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每门课程的最短授课时间都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学、公民教育、历史、音乐、艺术和外语等人文学科上的教学力度,相应地减少了宗教和伦理方面的授课课时。此外,在教学上更加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引导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提高人际交往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芬兰政府希望,新的改革措施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未来能够成长为具有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国民,并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铺平道路。

(2)主题教学受到推崇。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自2016年起中小学课程将更加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鼓励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倡导开展跨学科学习,积极实施基于特定主题的“现象教学”。目前,首都赫尔辛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所有学校每学年都要设定两个专门的时间段,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和学习项目。就所选“现象教学”的主题而言,每所学校、每个学年以及每个班级都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内容则由校方、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决定。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中学生来说,这些“现象”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欧洲难民潮”“社会人口老龄化”和“高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等;而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些跨学科的主题可以是“自然界里的水”“地球与太阳”和“空气与火”等。例如,有的小学进行有关欧盟的主题教学,教室的显示板上就会展示欧盟国家的地图和英文名称,教师会要求学生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学习,这就打破了英语、历史、地理和环境学课程学习的界限,使多门学科知识融于一体。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相信,在中小学推广主题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彼此相对孤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习内容上的相互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将不同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体系,进而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实际应用。

(3)师生互动渐成潮流。为确保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中设定目标的达成,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还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并要求教师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开拓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新学到的课程内容。在此交流互动过程中,还涉及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赋予者和问题答案的提供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听课和消极接纳课堂内容的吸纳者,学校将成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共同体。教师的主要职责将是设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其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被尊重和被信任,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防止发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此外,由于芬兰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来自网络和实际生活的大量信息正在不断丰富着其知识结构。为此,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特意强调师生互动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活动不应再仅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教学实践也可适当改变,学生也不必始终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而是有权选择在哪里学习和怎样学习。目前,有的新建学校已取消了走廊,建成了开放式教室,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自主评价引入体系。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其教育体系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而非统一的考试。芬兰的中小学很少举行统一测验,小学生只有到了五年级,学校才会开始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评分。而评分的目的是鼓励,不是惩罚。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完整的教育。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最后成绩评估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要求更好地利用评估来指导和鼓励学生,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要突出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课程要求上的差距。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期末成绩进行评估,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帮助学生了解其学习上的长处,指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将评估纳入学校的成绩评定体系。芬兰政府相信,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表示,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估成为可持续性的、引导式的和支持性的。评分不再仅仅依据考试测验的结果,考试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学生也可通过实践项目或口头陈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即使考试没有通过,还可以重来,从失败的过程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5)大力倡导校园文化。芬兰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大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教学方法、时间分配、课程安排和成绩评估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另外还建有侧重音乐、艺术或体育的特色学校。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不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而是更注重提供个性化支持,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辅助和指导。多样化的校园为满足芬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桑拿拉赫蒂学校非常重视合作学习方式,其教室之间采用玻璃幕墙,以方便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那些用于开展集体研讨的教室里安装了玻璃门,并向隔壁学习小组敞开,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斯通伯格学校是一所包含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学校,其文化特色是边做边学,除建有普通教室外,还配备了杂志编辑、手工制作、音乐、戏剧、科学和环境教育工作室。课程设置中,通过完成日常杂务来增强学习动力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参与校内的各类杂务,学生组成小组轮流养护植物,参与图书馆的图书整理、收集和回收废纸、打扫校园和教室内的鱼缸,而校内的清洁工、厨师、门卫、学校秘书和服务人员则负责指导学生做这些杂务,每个人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

芬兰教育界期待,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实施后,学生建立在其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愿望上的七种能力能够获得显著提高,进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七种能力包括: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文化互动和表达的能力、日常生活自理和照顾他人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工作和创业的能力,以及参与创建可持续未来的能力。

【试分析】 试运用本课程及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实际对本案例进行分析。即:

(1)本案分析。对本案例中芬兰基础教育改革所蕴含的基本理念、重要领域、主要做法及实际(或可预期)效果做出分析和评论。

(2)理论分析。对你分析本案例所用理论(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基本观点和意义做出说明。

(3)启示分析。结合实际说明本案例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哪些启发。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总分:

【考核任务形式】学习演练(二)

【题型】不定项选择题、简单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6 分 )

1. 1994 年,法国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教师的能力特征参考”,作为小学教师初始培训的基本目标和考试标准。其职业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多学科教学能力 B.处理学习状况的能力

C.管理班级的能力 D.教育职责方面的能力

2. 一般来说,教师的录用标准总要包括:(   )。

A.一定的文凭或职业资格 B.公民身份 C.教学语言能力 D.身体状况

3. 经合组织归纳的学校治理的主要模式有:()。

A.市场竞争模式 B.学校自治模式 C.地方自治模式 D.质量控制模式

4. 一般来说,校长的基本责任是:()。

A.人员管理和继续培训 B.保持与校外的良好关系

C.确定学校的自身定位 D.实施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

5.关于教育平等,各国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论述。主要概念有:(  )

A.入学平等 B.机会平等 C.待遇平等 D.结果平等

6.为促进教育平等,消除歧视,以求公正,各国采取的主要补救措施为()。

A.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 B.英国设置“教育优先区”

C.法国实行教育优先区政策,“给匮者更多” D.促进私立学校发展

7.经合组织在“明日之学校”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未来学校的六种前景。其中,()的学校的基本特征为:① 普遍不满导致改变公共财政与学校系统;②以需求为基础的认证机制与指数在市场迅速获得重视;③ 教育供给与专业人员更加多样化,不平等加重。

A.官僚化 B.网络化 C.市场化 D.以学习为目标

8.学校网络实际上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会系统,每一个体从中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信息”。其主要具有()功能。

A.政治 B.信息 C.心理 D.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

9.简述教师培养的内容和模式。

10.简述教师政策的优先点

11.简述经合组织专家总结出的防止学业失败的十大措施。

12.简述 2000 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拟定的全民教育六大目标。

13. 简述 20 世纪的教育创新理论的主要之点。

三、论述题 (每题 12 分,共 24 分)

14.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美国一项研究中提出的学校“良治”应具备的八项标准的认识。

15.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 20 分)

【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结合实际,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不少于 300 字。

16. 教案展览还能办吗?

【案例简介】

徐校长所在的中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完全中学。人们一提到这所学校,就会异口同声地称赞:“学校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努力。”教师们备课认真尤为外校所称道。这种风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徐校长长期坚持举办教案展览。多年来,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徐校长总是要求各教研组收齐各位教师的教案,由教导处整理并公开展览。这已成为一项常规。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教研组长都要层层叮嘱,反复交代,以便让那些第一次参加教案展览活动的新教师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教案必须按照相关规范书写,学校对于教案有统一的要求、格式和标准。展览教案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二是可以让先进者带动后进者;三是普遍检查,掌握全局。前两条是对教师而言的,后一条是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考虑的。

在长期执行教案展览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确实看到了一些效果。有些教师把它看作是向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汇报工作的好形式,在备课中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撰写每份教案,务必做到具体、清晰、详尽。虽然有的教师不赞同这种办法,但为了在展览时不丢面子,也是认真对待。有的教师甚至把教案重抄一遍,清清楚楚地存放着,以备展出。因而,教案展览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保留项目。

然而最近,学校在教案展览时出现了风波。首先,一些教案写得条理分明、字迹工整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并不好。有几位教师所写的教案颇受徐校长赞许,但学生对这几位老师的授课大有意见,反应强烈。其次,有一位年近 50 岁的语文老师,调入学校不到一年,教案写得简单、潦草,而且很不规范,有的地方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别人很难捉摸其全部含义。但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徐校长也听过几节他的课,觉得其教学艺术确实不凡。还有一位物理老师,上课水平很高,写的教案也合乎徐校长的心意,一直是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但在最近两次教案展览中,这位物理老师的教案却使徐校长大失所望。

尤其让徐校长觉得头痛的是,有一位刚分配来的数学教师小李竟然不肯写教案。教案展览时,他交来的是自己设计的一本《板书设计》和一本《双基知识归类》以及学校发的《教案参考》。而且他还振振有词,认为《教案参考》的质量已很不错,与其去抄一遍,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构思自己的“板书设计”和“双基知识归类”上,讲课时把三者结合起来,效果很好,为何一定要装模作样地抄什么“规范化”的教案呢?这纯粹是形式主义。徐校长不能容忍学校常规受到破坏,于是扣发了小李的部分奖金,结果小李逢人便不无感慨地说:“看来还得听领导的话——抄教案!”这在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要想继续保留教案展览这一常规,就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平息上述风波。经过几天的思考,徐校长决定先从两位老教师入手。只要能改变这两位有威望的老教师的态度,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于是他与教导主任一起,约请这两位教师谈话。徐校长没有直接批评他们书写的教案不规范,而是从探讨学校教学改革问题开始,然后征求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最后引出主题——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教师把教案撰写好?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支持“教案展览”的传统做法。

但语文老师的表态不合徐校长的心意。他说:“对这个问题,我想过多次。教师要写教案,而且要写好,不写教案,不认真备课,就不能进课堂讲课。问题在于:教案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写教案是为什么?我想,教案首先是写给自己用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检验一份教案的好坏,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也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一刀切’‘一种模式’‘一个标准’,那是形式主义,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好处。徐校长,你大概也知道,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展览,在课后补写教案或对原教案进行一番修饰,这纯属弄虚作假。虽然这么做的人不多,但是影响很坏。通过教案展览把教案‘规范化’是不可行的,教案展览并不能反映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学校领导想通过这种办法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失偏颇,可能会得出虚假的结论。我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请领导不要介意。”“哪里,哪里。讨论问题嘛!我觉得每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基本的规范总还是应该有的。至于教案展览活动,好处恐怕也是有的……”

徐校长把前述三条好处说了一遍,接着转向物理老师,先对她过去的教案作了充分的肯定,又指出:“我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成为我们学校教案规范化的榜样。”讲这话的时候,徐校长没有提这位物理老师近期教案“不规范”的问题,他想稳住物理老师,作为说服语文老师的一种现时力量。然而事与愿违,物理老师并没有顺着徐校长的路子发言。她平和地说:“详案有详案的好处,简案有简案的优点,确实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定。过去,我写的教案非常详尽,不能说不好。现在情况不同了,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要实行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多考虑一些引导性问题,多预测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大段抄书式的详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新情况。因此,这两年来,我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写教案的老习惯。是否改好了,不敢说,但是一定要改的,不改不行。”最后,她建议学校的教案展览方式和好教案的标准也要改革一番,不要再把她过去的教案作为范例。

“两位老师说得虽有道理,但如果大家写教案详的详、简的简,没有统一格式,没有统一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学校又怎样对备课这一环节进行管理呢?像小李这种情况又该怎样处理呢?若单以课堂效果来评价教案的好坏,那查不查教案就无关紧要了,这样又用什么来保证教师写了教案,并且把教案写好了呢?备课质量失去了控制,又怎样保证上课的效果呢?”在一旁静听的教导主任一下子提出了不少问题。

“外省有些学校对教案采取了分层次管理的做法。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学校用‘详细、实用、规范、清晰’的标准来要求,并安排老教师定期对他们的教案进行检查、修改和点评;对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则不搞一个模式,重点看其是否实用,是否有新意。

不知道咱们学校能否试用一下这种做法。”语文老师插话说。

“这样也有很多问题,仅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小的矛盾。”教导主任又泼了一瓢冷水。“矛盾可以试着处理,我们总不能因为路难走就不走路吧?”语文老师反驳道。徐校长眼看一场争执在所难免,自己原来的打算又没能实现,于是赶紧收场:“看来我们今天一时还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学校会好好研究你们两位的意见。至于教案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认真撰写,一丝不苟。请你们在组里带个头,使更多的人保持严谨的教学作风,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至于其他一些具体问题,我们以后再交换意见。”

看来,这场教案风波一时之间难以平息。

【试分析】 试运用本课程及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实际对本案例进行分析。即:

(1)本案分析。对本案例中校长与教师发生冲突所产生的原因、双方在教学与学校治理理念上的差异、主要做法和效果等做出分析;

(2)理论分析。对你分析本案例所用理论(如:教师发展与评价、学校治理、校长素养等)的基本观点和意义做出说明;

(3)启示分析。结合实际说明校长应如何搞好学校治理、教师发展与评价工作。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 典型案例选编与分析

【考核内容样例】 请结合自身或当地的教育实际情况,或查询相关资料,选编一则与“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的典型案例,如:中外基础教育观念转变、课程改革、方法创新、质量评估、公民教育、教师发展、学校治理、教育平等、未来展望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运用本课程所学及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要求】

(1)在案例选编过程中,学生可从刊载于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案例中摘录,也可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自行撰写。

(2)案例选编与分析的基本要求: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文字流畅、论证充分、理论联系实际,字数不少于 600 字。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形式】小论文撰写

【考核内容样例】请结合本课程所学知识和身边的实际,以“关于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点思考”为题,或自拟选题,撰写一篇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小论文。

【考核要求】

(1)请认真阅读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撰写一篇有关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或其中的某一方面,如理念转变、课程改革、方法创新、质量评估、公民教育、教师发展、学校治理、关注平等、未来展望等)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或对策等方面的小论文。

(2)撰写要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文字流畅、理论联系实际,1500 字以上。

(注:“小论文撰写”作业可另附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