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林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网课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林业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林业技术(专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
础课,统设必修,课内学时 90,学分 5。
二、目的和任务
“林业基础”是介绍林业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森林植
物生物学、土壤、森林生态和林木遗传育种等内容。
本课程重点讲授林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森林植物生物
学、土壤、森林生态和林木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习和掌握林业
科学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一定的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中要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由此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与林业科学相关的森林植物生物学、土
壤、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技能。
各章具体的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是本章
的核心内容,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核以重点掌握和掌握的内容为主。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供教学辅导和答疑。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体例合理,重点突出,同时具有一定的导
学和助学功能,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录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可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论坛、电话、邮件、面授辅导等多种教学支
持服务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
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社会调查、案例
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实验和实习中加深对
    书本知识的理解。

2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各章学时分配
绪论(2 学时)
第一章 森林植物生物学(12 学时)
第二章 土壤(10 学时)
第三章 森林生态(10 学时)
第四章 林木遗传育种(12 学时)
实验实习(44 学时)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辅以录像教材、网络课程等媒体。
文字教材为合一型,自学指导、实验指导、实习指导等全部在内。它的任务
是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系统传授和自学指导。
录像教材为重点辅导型加上专题型。它的任务是导学、强化重点、分析难点、
开阔眼界和实验、实习等的演示。
网络课程通过整合文字教材、录像教材,“讲、练、评”一体化设计,注重
互动性,可在网络课程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
三、教学环节
1.阅读文字教材,观看录像教材
以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为依据,学生自主学习文字教材,观看视频教材,做
好学习笔记,对其中难以理解的内容重点标注,反复阅读和观看。
2.小组学习与面授
学生可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交流,对自学中遇到困难进行讨论和研究,
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学习中心根据情况组织面授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
课程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相关讨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
解答。
3.完成网络课程学习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在线完成网络课程所要求的
学习过程,参与相应学习活动。
4.完成考核
课程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占总成绩的
50%。课程考核要求详见《林业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3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林业与林学
一、林业的发展历程
二、林业的功能
三、我国的森林资源与林业发展
第二节 林业基础概述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林学及林业概念。
掌握:林业的功能和现代林业的特点。
了解:林业的发展、林业基础的内容及教材各部分间的联系。
第一章 森林植物生物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生物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的细胞
二、植物的组织
三、高等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四、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五、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二节 重要树种简介
一、重要造林和庭院绿化树种
二、重要经济树种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与繁殖;植物的组织;高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
功能;植物分类等级;重要造林和经济树种的识别特征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掌握:植物界的六大基本类群及其特点;我国重要造林和经济树种的分布范
围和用途。
了解: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土壤
教学内容
4
第一节 土壤概述
一、土壤、森林土壤
二、土壤肥力及评价
三、土壤的特点
四、中国主要森林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二节 成土母质与土壤形成
一、成土母质及其类型
二、土壤的形成及形成因素
三、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第三节 土壤生物和有机质
一、土壤中的生物类型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化学组成
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类型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第四节 土壤物理性质和水
一、土壤矿物质
二、土壤质地
三、土壤结构
四、土壤孔隙
五、土粒密度和土壤密度
六、土壤水
第五节 土壤化学性质和养分
一、土壤的酸碱性
二、土壤的离子交换性能
三、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
四、土壤中的氮
五、土壤中的磷和钾及其他元素
第六节 土壤退化与培肥
一、土壤的退化
二、土壤培肥
5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土壤、森林土壤、土壤肥力、成土母质、土壤剖面、土壤形态特
征、矿质化、腐殖化、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密度、土壤水、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盐渍化、沼泽化、土壤养分、土壤退化等的概念;土壤有机质的作
用和调节;土壤水。
掌握:土壤的特点;土壤剖面及其形态特征;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的结
构、孔隙、容重;土粒密度和土壤密度;土壤酸碱性;土壤养分来源及消耗;土
壤培肥。
了解:我国主要森林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的类型;土壤的形成;土壤中的生
物类型;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矿物质;土壤离子交换;土壤中的氮、
磷、钾;土壤退化。
第三章 森林生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森林的特征与作用
一、森林的概念
二、森林的特征
三、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 森林环境
一、森林环境因子的分类
二、森林与气候
三、森林与水分
四、森林与地质条件
五、森林与生物
第三节 森林群落
一、森林群落的概念
二、森林群落的种类特征
三、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森林群落的演替
五、森林更新
六、我国主要森林植被分布
第四节 森林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
6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分与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生态平衡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森林、林分、纯林、混交林、疏密度、标准林分、植物的光周期
现象、树种耐荫性、阳性树种、耐荫树种、中性树种、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演替、
演替系列、原始林、次生林、森林更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
态平衡等的概念;森林的效益;森林群落的特征;生态平衡。
掌握:森林的特征;森林环境因子分类;森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森林群落
演替的原因;森林更新;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分与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了解:植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我国主要森林植被分布。
第四章 林木遗传育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林木良种与遗传育种学
一、优良品种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
二、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内容与特点
三、林木育种的研究对象与目标
第二节 林木遗传学基础
一、遗传变异及其物质基础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三、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第三节 林木基因资源
一、基因资源在育种中的作用
二、林木基因资源管理与利用
三、林木的引种
第四节 林木育种的技术方法
一、林木选择育种
二、林木杂交育种
三、林木多倍体育种
四、细胞工程
五、基因工程
7
第五节 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
一、无性繁殖与无性系选育
二、林木种子园与多世代育种
三、林木新品种审定与推广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品种、良种、遗传、变异、性状、基因型、表现型、染色体、基
因、多倍体、引种、优树、种源、选择育种、种子区、种子认证、杂种优势、无
性繁殖、无性系、采穗圃、复壮、种子园、新品种保护等的概念;林木引种;林
木良种繁育。
掌握:优良品种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林木育种的对象与目标;遗传
变异及其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变异类型及其与育种的关系;基因资
源在育种中的作用;林木育种的技术方法。
了解: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内容与特点;基因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林木新品种
审定与推广。
教学实验

  1. 森林植物生物学教学实验
    (1)植物细胞和组织观察

(2)植物器官构造和形态观察

  1. 土壤教学实验
    (1)森林土壤水分测定

(2)土壤密度的测定(环刀法)

  1. 林木遗传育种教学实验
    (1)树木种内性状形态变异观察

(2)树木控制授粉技术
教学实习

  1. 森林植物教学实习
    (1)当地主要植物的野外识别
  2. 土壤教学实习
    (1)土壤剖面的现场观察

(2)农田、苗圃土壤取样

  1. 森林生态教学实习
    (1)森林类型的路线调查

8
(2)森林演替规律参观

  1. 林木遗传育种教学实习
    (1)树木种质资源调查

(2)林木采穗圃营建及管理